长三角地区迎来文旅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。近日,沪苏浙皖32个市(区)旅游协会代表齐聚杭州市上城区,共同签署《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会一体化合作机制协议》,并发布《共同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宣言》在线配资,标志着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会一体化合作机制正式启动。
区域协同“黏合剂”
沪苏浙皖拥有12处世界遗产、超600项国家级非遗及65个5A级景区,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,旅游业作为区域协同的“黏合剂”,一直是重要的突破口。
此次启动的合作机制,旨在打破地域壁垒,深度整合区域内丰富的文旅资源。通过该机制,相关资源将实现共享、线路互通与客源互送,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。
据悉,32个市(区)旅游协会将携手推动旅游产业与科技、文化、体育等深度融合,培育旅游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场景、新模式。同时,各地还将积极探索现代旅游发展路径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AI)等,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、精准化水平。大会还提出深化城市合作,打造国际旅游产品体系。另外,各市(区)旅游协会还将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,促进旅游企业之间在文旅资源对接、市场互动、客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。
作为东道主,杭州坐拥西湖、大运河、良渚三大世界遗产,非遗资源居全国前列,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创新实践,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。未来,杭州将与上海、南京等口岸城市深度合作,利用“240小时过境免签”政策,推出“上海—杭州—苏州”等组合产品,吸引外国游客延长停留时间,形成有国际吸引力的黄金线路。此次同步发布的《数字化浪潮下长三角城市文旅高质量发展跃升建议》,还强调以科技赋能文旅,构建“智慧旅游”新生态。
无独有偶,2025年“四季安徽”文旅推广系列活动近日走进上海。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、长丰县、庐江县纷纷亮出文旅“家底”。上海、合肥两地表示,将加强文旅交流,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,推动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。
事实上,自2020年以来,在历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,文旅话题屡被提及。从加快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、精心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,到携手联合打造长三角国际文旅精品路线,再到明确提出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、持续擦亮长三角文旅金名片,推进长三角地区文旅合作发展的路径与脉络越来越清晰明确。
如今,跨区域文旅合作动作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间愈发频繁。其背后,是长三角地区对推进文旅资源共享、实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期盼。
共促文旅发展
2024年,长三角地区区域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,占全国GDP的24%,是中国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之一。
厚实的经济基础催生了蓬勃的文旅市场活力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三省一市文旅消费成绩亮眼:上海接待游客1650.06万人次,全要素旅游交易总金额201.1亿元;江苏接待游客3533.02万人次,同比增长15.62%;浙江累计全域旅游人数3114万人次,综合收入395.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3.7%和17%;安徽接待游客、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.5%和11.4%,均创历史新高。
经济活力与文旅资源相得益彰,在业界看来,建立一体化合作机制,将为长三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为全国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本。
在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、上海新联会会长张毅看来,一定要用好240小时免签政策。对吸引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,这一政策意义重大,长三角要遵循流量经济规律,做好宣传和规划,吸引并留住入境流量。
张毅表示,对长三角而言,用自媒体吸流量等创新方式拓展旅游业发展是全新视角。上海往往是境外游客入境游第一站,长三角应抱团整合宣传,在社交媒体上推介风景名胜、特色小吃、非遗等,激发境外游客旅游兴趣,并设计便捷化旅游线路。
张毅指出,长三角旅游在硬件、软件、服务等方面做得可圈可点,可以针对新经济、新消费策划一些新热点、新亮点来吸引流量。例如,随着冰雪运动的兴起,长三角可在冰雪经济上做文章,建设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设施,设计“夏季到长三角来玩滑雪”的冰雪主题游,同时也要做好产业链合理规划与调控;再如,上海乐高乐园将于今年夏季在金山区枫泾镇开园,枫泾镇和浙江毗邻,长三角可以早做规划,多出创意,尽可能让这波乐高乐园的流量,辐射到长三角区域。
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,长三角文旅一体化,关键在于加速推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市民待遇一体化。
“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可通过文旅经济带动区域消费高质量发展,并带动文旅产品和设施投资,促进经济增长。”胡小武进一步表示,“比如,以文旅产品开发和景区发展在线配资,带动区域的生态、城乡风貌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。此外,还能以文旅消费为支点,全方位带动相关农产品、旅游商品、文创产品及产业链的就业增长,驱动区域经济、社会、文化高质量发展。”
高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